『ps:上一章出现了一个称呼bug,赵弘昭的儿子应该是其外祖父乌元的曾外孙,而不是玄外孙。』
————以下正文————
辰时二刻,肃王赵弘润与礼部尚书杜宥联袂出现在夫子庙前,宣布会试之考正式开始,着诸礼部官员开始发放考题。
说实话,赵弘润是不太高兴与礼部尚书杜宥当众站在一起的,倒不是说他对杜宥有什么意见,关键在于杜宥虽然是文官,但长得高,突破了魏人平均八尺左右的身高。而赵弘润嘛,虽说这几年来身高也有显著的提高,但至今为止仍未达到魏人的平均水准,也就跟芈姜不相上下而已。(约一米七三、一米七四。)
对此,赵弘润归功于这些几年坚持吃大豆,虽然他麾下的部将们始终无法理解这位肃王殿下为何要吃马食。『注:大豆,一般指黄豆,古称「菽(shu)」,最早是喂马的主食料之一,后来才慢慢转为民食。』
唯一遗憾的是,尽管身高有了显著提高,但仍未达到魏人的平均水准,尤其他身边一圈的人,除了穆青等少数几个外,几乎都是身高八尺有余(一米八以上)的壮汉,而似六王叔赵元俼、礼部尚书杜宥,更是骨头架子高大接近九尺(约一米九)的美男子,宗卫褚亨更是不必多说,站在那就跟一座铁塔似的,铁铮铮的『丈夫』(两米余)。『注:这里采取肃氏度量,一丈约2.1到2.2米。』
像宗卫褚亨那样的身高,赵弘润这辈子是不指望了,他唯一的心愿就是能达到宗卫们的平均数值,但是算算岁数,赵弘润不由有些心焦。
在礼部官员发放试卷的同时,肃王赵弘润与礼部尚书杜宥分别做了勉励众考子的发言,而在赵弘润发言的时候,介子鸱远远地看着这位肃王殿下,心中难免有些激动——毕竟那是他决定效忠的对象。
他仍记忆犹新,当初在『四国伐楚战役』时期,明明是作为同胞,可巨阳君熊鲤麾下的军队,却夺走了他们的粮食;而明明是敌对国的军队,魏军却拿出了军中的粮食发放给他们这些楚民。
那件事,让介子鸱感受极深。
如今,当初与他一同远迁魏国的百余万楚民,已在商水邑安家落户,每家每户皆有足以遮风避雨的屋舍与足以充饥的食物,征税亦是『刨除余粮后的五成』,让诸多的楚民不至于再担心当初上顿不接下顿的窘迫,也不需要担心会有邑君麾下的军队士卒凶暴地踢开屋门,强行抢夺粮食。
介子鸱必须承认,魏国的大环境比楚国要好得多,国内的贵族不至于将平民逼到民不聊生的地步,但最根本的,介子鸱认为还是在于像肃王赵润这类魏国的大贵族。
介子鸱很打听过,肃王赵润,作为统率十万魏军的主帅,六年内参与过五场战争,斩获的战后利润比巨阳君熊鲤一生的积蓄还要多,可这位可敬的魏公子,却丝毫没有将那些财富用来享受奢华的意思,毫不吝啬地将其投入到冶造局的发展,投入到博浪沙、祥福港、梁鲁渠的建设,亦或是作为对麾下军卒的奖赏,以至于肃王府的正常花费维持,居然还要依靠王府上那位羊舌夫人打理。
这在介子鸱看来,是非常不可思议的——堂堂肃王赵润,还没有他介子鸱的义兄文少伯有钱,谁敢想象?
不过这也让介子鸱确信,肃王赵润,是天下难得的仁主。
辅佐这位仁主,一匡天下、问鼎中原,这正是介子鸱此生的夙愿。
当然了,在此之前最关键的一步,在于这位肃王殿下必须成为魏国的君主,否则,一切都是空谈。
“啪嗒。”一名礼部官员将一个信封似的纸袋,轻轻丢到介子鸱面前的案几上。
『终于……』
介子鸱深深吸了口气,暗暗鼓励自己:在这次会试上高中金榜,然后借名次之便,投奔那位肃王殿下。
鼓励罢自己之后,介子鸱怀着有些兴奋的心情,拆开了那只纸袋,从中抽出好几张纸。
据他的观察,那几张纸有一半是考题。
往年的会试他听说过,大概有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周易》、《春秋》五张考卷,学子只需五选其二,任选其中两份考卷答题即可。
但是今年,稍微有些区别,只有两份考卷,一份可以理解为是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周易》、《春秋》的综合科目,是由礼部草拟的『甲卷』,还有一份则据说是由那位肃王殿下草拟的,称之为『乙卷』。
据礼部尚书杜宥的解释,众学子只要求答题其中任意一份题卷,区别在于,『甲卷』走吏部的路子,通过吏部择优荐官,向往年一样;而『乙卷』则不通过吏部,直接荐官于『兵学』、『冶造局』、『工部』、『刑部』,甚至是新河东郡以及商水邑的官职,荐官五花八门。
只是稍稍一思忖,介子鸱便将甲卷放回了纸袋,拿起那份由某位肃王殿下亲自草拟的考题细细观瞧起来。
这份考卷的第一类目,是『刑律』,虽然介子鸱并不打算通过这份考卷仕官于刑部、大理寺、大梁府,但这并不妨碍他瞧一瞧那位肃王草拟的试题。
『刑律』,总得来说分『刑侦』、『律法』两类,前者考的是对案件的侦破能力,而后者考的是对律法的了解与熟记。
「第一题:暴雨之夜,一名凶徒闯入一户人家抢掠,被主人发现后仓皇逃离,那户主人带着乡邻连夜冒雨前往追捕,追到在城内一处破庙,发现嫌疑犯三名,一个粗鲁的壮汉,一个居无定所的无赖,还有一名云游僧人,三人的衣衫皆未曾被雨水打湿。由于不能判定窃贼是何人,众人便将三人扭送官府,然而县令一眼就看出真正人犯。试问:窃贼为谁?」
『……』
介子鸱张着嘴,目瞪口呆。
事实上不止是他,此刻无论露天考场内还是号房考场内,但凡是选择『乙卷』答题的考子们,在看到这一题后都傻眼了。
纵使是那些熟读刑律的学子们亦是目瞪口呆。
考题中那名县令怎么就『一眼看穿了人犯』了?那名县令简直就是神断啊!
他们这些考子反复读了几遍,此刻心中仍然是呆懵状态。
『这就是那位肃王殿下出了题?』
咽了咽唾沫,介子鸱有些后悔选择『乙卷』了,因为他感觉,这份『乙卷』的第一题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。
而与此同时,在夫子庙外,大梁府府正褚书礼、大理寺少卿杨愈以及刑部总捕头尉迟方,亦得到了一份考卷,并且看到了『乙卷』上的这第一题。
“应该是那名粗鲁的壮汉吧?”总捕头尉迟方指着考题上一行字,说道:“两位且看,上面写到『此壮汉蛮不讲理、企图拘捕』,这分明就是心中有鬼嘛!”
“老夫倒是觉得,像是那名居无定所的无赖……”大梁府褚书礼皱着眉头说道。
不得不说,这位老大人对游侠、无赖、地痞这类人的印象非常差。
三人中,唯独大理寺少卿杨愈在仔细反复看过考题后,笑而不语。
见他这幅表情,尉迟方好奇问道:“杨少卿莫非已知窃贼身份?”
杨愈微微一笑,说道:“倘若我没有猜错的话,是那个云游僧……两位且看,题中写到『当日暴雨』,也就是说,被那户主人与乡邻追赶的窃贼,必定浑身湿漉。湿漉的衣衫可以更换,但湿漉的头发却无法遮掩,于是,那窃贼便将头发削去,假冒云游僧。……因此,题中县令看到这三名疑犯,一眼就看穿这名假冒的云游僧正是那名窃贼。”
听到杨愈句句确凿的分析,尉迟方与褚书礼大感敬佩,连声称赞:不愧是大理寺少卿!
杨愈谦逊地摆摆手,随即拿起这份考卷来,咂咂嘴说道:“历来的考子大多只对刑律死记硬背,肃王殿下这题,恐怕至少会有七成的考子栽在上头……”
听闻此言,尉迟方与褚书礼对视一眼,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。
毕竟,就连他们俩都没能猜到考题的答案,要知道,他们也是司法官员,只不过并非是侧重刑侦的官员罢了。
正如大理寺少卿杨愈所猜测的那样,会试考场内那些考子,原本因为『肃王殿下亲自草拟考题』这个噱头而选择了『乙卷』,结果第一题,就给了他们迎面一记重击,纵使是熟读刑律的学子,亦被这一重击击地眼冒金星。
第一题都这样了,后面的还得了?
于是乎,一小部分考子悄悄将『乙卷』放回了纸袋,并抽出『甲卷』继续答题。
当然,也有些不信邪的考子出于性格的倔强,硬着头皮继续答题。
就比如介子鸱。
不得不说,介子鸱的才智确实没啥可说的,哪怕是首次遇到这种陌生的题目,他在经过一番仔细的思考后,亦推断出了『那名云游僧乃是窃贼』的真相,将答案以及推断依据写在纸上。
结果写完后他才幡然醒悟:他又不考刑司,答这个做什么?
但即便如此,介子鸱还是将目光投向了第二题——他对某位肃王殿下草拟的题目非常感兴趣。
而相比较第一题,第二题更为凶残。
「第二题:某男子的母亲过世了,在丧礼上,他看到一位前来吊念的女子,对其一见倾心。丧礼后,男子将亲姐杀死,试问:动机为何?」
『……』
看到这一题,介子鸱张着嘴,彻底懵了。
最终,介子鸱决定放弃『刑律』一项的考题,因为他感觉到了某位肃王殿下对他们这些学子们的恶念——那哪是对学子们的考题,哪怕是多年在职、经验丰富的刑官,也未见得能答上来啊。
他瞥了眼后续的题目,面色越来越凝重。
有的题目,纵使是他也看不懂,比如说:一户家庭有两个孩子,其中一个是男孩,问另外一个也是男孩的几率。
而有的题目,则是他看得懂,但是在写出答案后,总感觉不对劲的,比如说:一个人花八两买了一头猪,九两卖掉,然后他觉得不划算,花十两又买回来了,十一两卖给另外一个人,问他赚了多少钱?
介子鸱答了『赚二两』,但总感觉哪里不对。
相比之下,侧重于兵法与工部的题目则相对简单许多。
比如说考兵法的题目,直接在纸上画了一张地图,要求考子结合地图上的地貌,率领若干的兵卒攻克一座山寨,要求写出具体的过程。
工部的题目与此类似,比如有一题也在题目下画了一张地图,主题是挖掘河渠灌溉村田。
其中,题目出现了两种劳力,村民以及“雇工”,两者的区别在于,村民免费但是挖掘的效率不高,而雇工虽然需要每日给予工钱但效率是村民的两倍。
最后,题目要求考子以『最快』、『最省钱(要求在限期内)』、『最合理』三个方针下,在规定日期时限内,分别计算出村民与雇工的数量,以及花费情况。
纵使是介子鸱这等贤才,在看到这类题目时亦感觉头晕,因为其中涉及到的问题实在太多了。
相比之下,对于这类题目,坐在介子鸱前座的温崎则熟悉许多,毕竟他在商水邑替肃王赵弘润操持邑内的事物时,所负责的大多就是这类的事。
因此,这类题目还难不倒温崎。
可问题是,温崎这次的主要目的,可不是为了在这次的会试上考取前置位的名次啊,他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报复礼部,顺便赢得他与肃王赵弘润那个赌约。
因此,在一边答题的时候,温崎一边时刻关注着四周那些走来走去的监考巡卫。
起初,温崎并没有将这些监考巡卫放在眼里,毕竟他以为这些巡卫只不过是礼部借来的兵卫,直到他看到一名监考巡卫的衣袖下,居然佩戴着一副袖箭。
兵卫会有袖箭这种冶造局限量生产的兵器么?根本不可能!
据温崎所知,整个魏国有袖箭这种暗器的,就只有某位肃王殿下麾下的两支隐贼众——青鸦众,或黑鸦众。
不管是哪一支,皆是极其擅长监视的隐贼,有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。
『……这么狠?』
温崎抬起头来,瞥了一眼坐在考场最前头的那位肃王殿下,正巧,那位肃王殿下亦笑吟吟地看着他。